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争中的开销,关键是战争之中并不需要那些太精致的飞机,很多飞机连30小时的寿命都没有,平均下来能使用30小时就似乎是一个极限。
战争就是这样,按照统计,平均每架飞机的5次起落中就会坠毁。
一架作战飞机通常只能使用5次而已。
特别是对德国空军来说,他们现在生产的飞机同样变得更加拙劣,在二战之中,动则数万架的作战飞机的产量就是这样拼凑出来的。
当然,像j-5这样的长寿作战飞机还是存在的,j-5虎鲨战斗机都拥有超越同时代战机的载荷和空间,这使得它能安装更大功率的雷达,有更大的油箱,可以巡航数千公里的距离。
它有两个飞行员和一个乘务员,乘务员可以根据情况担任不同的工作,比如长时间的监视海面,投掷深水炸弹。
这使得虎鲨战斗机像怪兽一样在这个新的战争时代生存下来,从前线轰炸机变成了侦察机、巡逻机、警戒机、反潜机。
它们依然是海洋上空的巨无霸和实际的统治者,数量庞大的虎鲨战斗机配合中央联合航空舰队的结果,就是将整个德国海军封锁在港口内,根本无法冲入大西洋。
在东欧战场,一大批刚接受完培训的新空军和新型号的p50战机开始出现在战场,数量庞大,弥补了精英飞行员和j-6喷气战斗机的数量不足。
战争真的打起来,总是有什么就用什么。
卫立煌也想要更多的mbt40坦克,这种精锐的主战坦克不仅拥有德军中轻型坦克才具备的性能,同时拥有德军重型坦克的防御力和更强大的火炮,以及更好的穿甲弹。
可是,这样的坦克生产起来更为复杂,更容易生产的坦克还是mbt35,它们被大量的生产出来,虽然每个厂生产的mbt35都存在一些差别,可数量是它们最大的优势。
更容易生产的火箭炮的数量远远则超过了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
卫立煌只有火箭炮,不管他需要其他的什么装备,唯有火箭炮的数量能够超额数倍的发配给他,他要一万辆,中央军部就能给他两万辆。
因为这种东西确实是很容易生产,比生产火炮更为容易。
卫立煌所能做的就是率领西北军改变原有的战术体系,用数量庞大到让德军无法面对的jp30\50\70火箭炮作为战术的核心力量,用大规模的火箭弹的进攻打碎敌军纵深防御,再用大规模的装甲军团穿透对手的防御线。
不过,卫立煌下一步的主要进攻目标是波兰。
他将手里的装甲部队主力集中成三个装甲军团,开始集中装甲部队,第一装甲军团布置在坦波夫威胁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主力则集中在乌克兰战区。
他放弃了进攻罗马尼亚的计划,要集中军事力量进攻波兰,将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孤立在莫斯科及周边区域,最后,他会将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消灭在此。
歼灭德军的两大集团军群主力后,他才会分兵两路,一路南下巴尔干地区,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纳粹的仆从国消灭,另一路进攻捷克和奥地利,展开对德国的大范围的周边歼灭战,将德军的本部军力吸引出来,在匈牙利、捷克战场上完成对德军有生力量的大歼灭,而不是在德国本土和德军最后的力量决战。
在纳粹德国的所有仆从国中,波兰的实力是最强的,因为它原本就是帝国一手扶持的,今天,帝国也要一手将它消灭。
1941年12月5日,在裕华皇储离开前线战场不久,卫立煌上将以西北军参谋总长的名义下达作战指令,按照西北军部和中央军部协商制定的作战方案,向波兰发起全面的快速进攻。
在卢布林,双方的装甲军团发生了大规模的正面战争。
卢布林战役。
由此爆发。
德军从本部和西部战区抽调了大量兵力,加上匈牙利等仆从国的兵力,同西北军超过340万的军力在卢布林发起了一场规模更为空前的大决战。
德军、波兰及仆从国总计投入了420万兵力、1.4万架飞机、2.3万门大炮和1.5万辆坦克,这是德军和波兰凝聚整个西线战力的全力反扑,这是希特勒元首的伟大意志。
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并不是波兰元首,也不是波兰将领,而是德国陆军元帅汉斯.冯.克鲁格,很难说克鲁格元帅同卫立煌上将之间谁更高明,但是在实力上,双方实际上并不对等。
西北军部已经聚集着帝国接近一半的军事实力,在战场上拥有4.5万架飞机、2.7万门火炮和2.3万辆坦克。
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
卫立煌是在这个时代之中极少数已经充分意识到制空权的军事统帅,他在这场决战的筹备中,第一个要求就是拥有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制空权,空军的决战要优先于陆军进行,夺取制空权才会发动大规模的陆地战争。
克鲁格元帅在这一点上有着先天的劣势,缺乏空军指挥权限的他无法调集更多的空军与之决战,在英德空战中,德军损失的飞机数量难以弥补,更大的损失则是来源于飞行人员的损失。
在战役开始之后,德军就迅速丧失了制空权,过于分散,而且并不能和陆军防空力量有效结合的德国空军很快被横扫一空,丧失了大部分机场,以至于德国空军需要从德国本土和捷克起飞,才能有效的支持作战。
德国空军甚至缺乏和陆军的合作,也没有庇护德国陆军的战略意图,单纯的骑士精神和试图凭借一己之力击落更多中国战机的军事思维,完全不适应这场现代战争的变化。
帝国空军开始第一次进入德国本土和捷克,攻击德国东部的机场,德国空军损失惨重,在1942年的1月份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在波兰战场作战的实力。
在更为严寒的冬季到来之前,西北军终于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两个装甲军团正面进攻波兰和德军的防线,撕毁波兰东部集团军群的阵地。
在战争中不断成长和变化。
帝国国防军西北军部的军事变革一直在不断的推进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军团作战,卫立煌和其他的将领们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改革,将主力坦克部队集中成三个装甲军团,以主战坦克为核心,围绕主战坦克建立战术体系,通过数量庞大和体系复杂的步兵装甲车、轻型坦克、坦克歼击车与之相配合,构建三个真正最为强悍的装甲军团。
除了这三个规模庞大的装甲军团,西北军将下辖的十四个集团军中的十一个改制为机械化集团军,以步兵装甲车为主,使得部队能以集团军的形式**的大规模机动作战,保留三个集团军维持轻机械化编制,用于山地和城市阵地决战。
在预备力量上,西北军另外下辖45个新编步兵师,这些新编步兵师中有一部分是机械化的装甲师,大部分都是编制较为廉价而兵员数量众多的轻机械化部队。
在7.62mm的步枪弹上,帝国陆军的轻武器体系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帝国陆军已经全部装配了7.62mm口径的m35\35b\40突击步枪,在数百万人的军事力量的大规模战役中,士兵依然是杀死敌军的最主要的力量,实际的战斗中,约有70的敌军士兵还是要由阵地上的士兵杀死,只有不到20的数量是死于空军轰炸和扫射,这一系列的m35突击步枪在战场上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相对于仍然以半自动步枪为主的波兰部队,以及用冲锋枪来弥补前线火力的德军,帝国陆军的陆地作战拥有更强的杀伤效率,特别是在阵地的平行推进中,围绕主战坦克、步兵装甲车、轻型坦克的士兵突击部队,可以迅速占领敌军阵地。
坦克在质量上的优秀和数量的众多优势,使得帝国陆军可以集中坦克部队突防,也能将大量的mbt33\35坦克部署在各机械化装甲集团军中,作为前线冲击的主力,撕碎德军和波兰部队的防御线。
1942年的1月20日,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角逐,西北军以巨大的优势轻易的粉碎了波兰和德国联军,将超过300万的波兰主力部队歼灭在卢布林战场上。
这是一场根本不对称的战役。
表面上的实力相近的背后,实际上是双方难以弥补的差距,除了在火炮上的实力相当,以及在陆军总员上的优势外,双方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1942年1月27日,西北军攻占华沙。
波兰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希特勒元首立即在波兹南地区建立了新的波兰伪政府,但是意义不大,波兰的军事力量已经基本被击碎,剩余的部队也无法对西北军构成任何威胁。
德军在卢布林战役中损失惨重,彻底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只剩下北方集团军群守卫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被西北军切割开,北方集团军群被彻底孤立和包围。
卢布林战役的惨败,使得纳粹德军在短时间的半年内已经很难阻止大规模的进攻,无法有效的反击西北军,以避免北方集团军群的被歼灭。
严寒的天气使得纳粹德军暂时有了喘息之机。
双方在2月份偃旗息鼓,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即便是在西欧战场,帝国在西班牙和伊比利亚半岛所组建的同盟联军也没有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蒙哥马利元帅负责指挥同盟联军,而刘赓云则离开西欧战区,南下指挥帝国非洲军部的作战,将意军驱逐出了北非。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这一时期,局势对德国已经非常不利。
希特勒元首和德国国防部之间有了剧烈的冲突,最终是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勒令撤职,承担了所有战败的责任,希特勒元首亲自掌控着德国陆军,但这样的结果并不可能真正的改变战场上的危机。
中华帝国正在以极高的速度疯狂运转,一切战争物资的筹集和生产都被置于国家最高层次,凭借帝国对亚洲的统治力和亚盟的安全同盟协约的捆绑,帝国可以源源不断而名正言顺的大量从亚洲抽调一切物资。
在帝国的接近65的城镇化人口,约有17的人口实际真正属于工人,但这8000万工人已经足以改变世界,在第一次工业**时期,英国只有200万至300万的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却能改变整个世界,满足世界的需求。
超过8000万的工人在和平时期是对整个世界的挑战和威胁,他们需要极大的市场来满足自己的生产,维持生计和这个工业化社会的运转。
在战争时期,如此巨量的工人则足以决定战争的形式。
所有的铁路、空运和海运航线都是超负荷的运行,大量的军事物资被运抵前线,货币的作用是推动商品的流通,而商品一定需要消耗,才能继续产生市场。
战争最为美妙的地方就是无穷无尽的消耗商品。
这就是战争繁荣。
战争繁荣的前提是货币的维持,以及足够的工业资源。
帝国虽然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上的殖民地,却控制着整个亚洲的资源开发,并且能从澳大利亚、南美洲和非洲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
超过1200万的海陆空三军部队的背后,平均每一名士兵就拥有7名工人的生产能力。
实际上,帝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几乎在维持整个同盟国阵营的军事物资的开销,如英国这样的工业大国,也将更多的劳动力抽调到战场上作战,大量依赖战争债券向中国采购物资。
战争结束后,宋皇帝和帝国中央政府根本不可能赦免英国的国债,即便战争结束,欧洲国家所要承担的债务,也足以让帝国牢牢控制住欧洲的经济命脉。
在战争结束后,欧洲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时间才能从帝国的经济控制中脱离出来。
帝国并没有进一步的提升总兵力规模,除了在日本象征性的保留十万规模的驻军外,帝国将在日本的驻军大量撤销,由朝鲜军队负责维持在日本的占领。
帝国将绝大多数的精锐力量都集中在东欧战场,通过支持英国、法国、西班牙的方式在西欧战场牵制纳粹德国,在巴尔干半岛派遣主力部队同塞维利亚联合,抵御德国、意大利及其仆从国部队的进攻。
除了在南斯拉夫战场由于军力不足而陷入苦战,已经逐渐丢失了大半个塞维利亚王国的防御线外,在东欧战场,帝国近乎是将要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宋皇帝从一开始的布局中就并无计划支持英法部队从西线威胁到德国本土,他们的任务只是要收复法国,而帝国将从东线一路西进,最终独自占领德国,并且控制德国。
通过牢牢的控制德国不断否决欧洲有可能出现的联合态势。
寒冬来临。
帝国迎来了这一年的新春佳节。
货币的超规模发行让帝国出现了一轮较为严峻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但是,帝国同时也处于一个明显的战争繁荣时期。
更高的就业率和逐渐提高的工资,加上中圆完全取代其他货币成为世界流通货币,帝国开始在新春到来之前压制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
帝国的经济总量正在向着美国两倍的规模成长,也就是这五年内的事情,人均收入的提高使得内部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帝国取代欧洲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市场。
在这个时期,这是一种特殊的好事。
正是这种特殊的条件使得帝国能维持着超过8000万工人的工业化社会运转。
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3名工人.
凭借亚盟的自由贸易条约,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工业国家,工业规模的扩大使得收入提高,国民自我保障教育的能力随之增强,随着国家进一步的发展,这个帝国就将在一个领先的位置逐步成长为更先进的国家。
正所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就是这样的道理。
在工业生产水平和能力上,帝国已经超过英美,在科研实力和国家科研规模上,帝国也超过英美,而在国家现代教育和市场、工业的规模上,帝国则远远超过英美。
按照中央政府的预估,大约在二十年后,帝国的人均收入逐步同美国达到同一个标准线,帝国的实力才将真正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三倍。
同时,帝国的疆域也将真正的相当于半个亚洲,甚至更多。(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