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不知今夕是何朝 杂谈1 (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情节,热血亦我所愿,但我宁愿让主角尊重形势尊重实力。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当时的历史环境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北返,结果死在了杀胡林,耶律兀欲称帝。耶律兀欲此人,比较平庸,相较而言,辽国在他的短暂统治下,基本上没能给中原造成直接的重大威胁。这就给了中原政权一个相对安定的喘息时机。
主角当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枭雄,并且地处河南,当辽人北返,基本上就与辽人绝缘。况且中原又有了一个新皇帝,刘知远趁辽人回国之机,忙着收拾国内政权,主角的人马当然也应当在收编范围之内,除非主角当时敢公然反抗。换句话说,国内矛盾已经暂时超越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当然,如果非要让主角去抗辽,也不是不可能,反正是YY,但那又是另一种写法,只能赋予主角超人的技能与资源,主角已经够超人了。
为什么柴荣北伐,能兵不血刃地收取关南?除了个人的魅力与才干,内政的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内政稳定,国力才能有力地支撑对外征伐。
还有一点,个人认为,柴荣北伐时,是辽人最虚弱的时候,是中原政权收取燕云的最佳时机,可惜柴荣英年早逝。但是假如柴荣寿命再延长十年,能否一举收复燕云,好像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情。
赵匡胤趁机篡位,他一生忙于统一南方政权与巩固内政。他也想收复燕云,但采取的是封桩库银的办法,也就是每年存一大笔钱(据说是一种彩绢?),希望用钱从辽人那里将燕云买回来,万一辽人不答应,就用这些钱来激励宋朝将士武力收取燕云,譬如说杀一个辽人给多少钱。他想的倒是挺完美,结果是赵家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后来的女真、蒙古,一个接一个轻松越过长城,“直把杭州作汴州”,一直到明朝。
当时的中原政权对外征伐,在战略上是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至今仍有争论,但站在当时的时代,赵匡胤似乎也没错,先易后难,我先收拾好南方的邻居再说。
咱们的主角读过《资治通鉴》,读过《宋史》,前晓一千年,后知一千年,拥有伟大的历史作弊器,就只好换一个法子试试。这就是历史YY的空间。
——参看作品相关《平边策》。
【关于成长】
主角刚穿越时,狙杀内奸邵珂,并差点丢了自家性命。
他不得不杀邵珂,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挽救颓势。但杀了一个小角色邵珂,主角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而是被形势淹没,并为此付出无可挽回的代价。
所以,面对浩荡黄河,他不得不感叹一个个体力量的渺小与卑微。当他创立了义勇军后,率众再临黄河时,他已经完全意识到一个初具规模的军事集团力量的伟大,并且渴望更大的权力。
当他已经习惯于杀戮之时,当他将巨寇齐三爱吃美人肝的事实当作笑料谈论时,处于乱世之季的他,心智便走向成熟。当他习惯于跟他不喜欢的人把酒言欢,长袖善舞时,他便具备一位政治家兼野心家的基本素质。
如果说一个人,天生就对别人的死和自己的死置之脑后,恐怕不符合人性。所以,配角刘德,成了他的人生导师,教他笼络部下,教他看清形势,教他贿赂权贵,教他吃人与巩固权力。
这便是成长,绝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人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