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这是前一段儿在书房一个暗格里找到的,是先严留下来的几篇不成文的稿件之一,里面有几篇是天气谚语,有几篇是新作。儿准备整理一下,让人刻成雕版出个十几部,留在家里让子孙后代做个纪念。”安木语调微微有些低沉,言语里颇为可惜。
安举人确实是一个全才,不仅经义做得好,诗词曲赋也是极为出色。更重要的,他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懂经济、懂农事,除了有些识人不明,可以算得上一个完美的人了。
吕氏和宁氏看到她的脸色不好,便知她为安举人难过,不敢再多说话,只是默默地做着手上的吃食。
一会,吃食做好。便在正院客厅里摆了一席,先上了四个看盘,分别是环饼、油饼、枣塔、兔形饼。又上了盐浸毛豆、凉拌豆腐、咸豉、黄瓜等素菜,然后上了炙子骨头、索粉、素馅角子,最后才将生鱼鲙摆到了桌子的正中间,如众星拱月般花团锦簇。
这时,吕氏领着安木和大郎过去向祖先焚香禀告,今日认了候押司做义大父,以后愿听从他的教诲,为其养老送终,禀告完毕后才又回到客厅。
一顿午食,吃得安木和大郎心满意足。这一段,他们只是吃些肉汤补身子和筋骨,还没有如今日这般大口大口的吃过肉。今日也是因着候押司收义孙的缘故,才一人吃了半盘的生鱼鲙。
“要是能日日这样吃就好了。”大郎拍了拍圆滚滚的肚皮,无限的惋惜。
“咱们在守孝,偶尔吃一次就行了。纵是让别人知道,因为不满九岁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可要是日日吃,那可就不行了。”安木帮大郎擦了擦嘴角的油渍,柔声说道。
“说得是啊,”宁氏惋惜的叹口气,看着两个儿媳收拾八仙桌,将安木和大郎领到了一旁,“这守孝的规矩是从九岁后开始的,论理来讲,你们守不守都不会有人说嘴的……”
“阿姑,咋会没有?”吕氏将眼往李户长家的方向瞟了一眼,恨恨地诅咒了几声,“他家是恨不得咱们安家出点什么事,好赶紧的把咱们家产给霸占过去。我呸,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命?读书人家的东西他还敢贪图?也不看看他配不配住这门前带书箱的大宅院。”
吕氏说得门前带书箱,是古往今来的一个传统,如果是官员,那么有权利盖高高的粉墙黛瓦,双扇黑漆大门,可立异兽护宅,宅门有三层以上的台阶,以示我家是有门第的;如果是读书人,可在门旁边的石门墩上刻着书箱,若中了举便可以立一级台阶加盖门楼,以未你家与众不同,若中了进士当了官就要重新砸掉门楼换成符合本人品阶的门楼。
如果是平民老百姓,墙不可高过五尺,门只许单扇不许有门楼;如果是商家,门前设高高的木门槛,以阻财运外泄。
所以,在宋朝,只需要往他家的宅门看一眼,便可以知道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你要用什么态度去对待这家的主人。
“提他家做啥?”宁氏一脸的不屑,“不过是秋后的蚱蜢,蹦哒不了几天。”
“大母,是何事?”安木不知道李户长家出了什么事情,自从张致和到了家里之后,她每日不是临摹便是在背书中,已经好久没有听过村子里的新闻了。
“大姐,这些腌臜事,你何用知道?”宁氏一脸的慈祥,“些许事情,自有候押司为你们处置好了,你和大郎只管安心的读书既好。”
安木听到这里,虽然心里有疑惑,却依旧点了点头。
到了晚上,李进和李多带着铭哥回到了家里。
“大姐,县里打听过了,怕是候押司说得是真的,魏县尉怕是真的干不长了。”李进洗漱完毕,换了一身常服后来和安木汇报县里的事情。
“是怎么个事情?快说来给儿听听。”安木催促道。
原来,县里这一段确实不太平。录事参军走之前抖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当着众人的面说给了老师父八十贯钱,可是实际上却只给了四十贯。等到录事参军走后,死者的家属便去老师父家里讨要烧埋费。老师父哪里拿得起,便说录事参军只给送来了一家十贯,你们如果要的话我就将钱给你们,一文不少。死者家属将信将疑,又对老师父有敬爱之心,便违着心的拿了十贯回去。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