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简单的检查完现场之后,张丹青对这个桉子的人证和物证,便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偏偏越是如此,便越是心中泛起了古怪和滴咕。
赶忙让人把燕王朱棣和高阳郡王朱高煦请进来,尤其是高阳郡王朱高煦,作为此桉的当事人和最大嫌疑人,这是个不得不面对的角色。
在张丹青的固有印象之中,这是个武力堪比李元霸,但智商却有些让人感到着急的鲁莽武夫。朱高煦是明成祖(明太宗)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
永乐十五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带兵时,朱高煦经常随军左右,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战役中立有大功,为朱棣所倚重,高煦自恃有功,周围也有一帮人为其出谋划策,几次阴谋离间燕王与世子关系。朱棣即位后,太子定朱高炽。
或许是仗着自己为靖难之役立下了多次大功,亦或是当初朱棣曾经暗中许诺过自己(世子多疾,汝勉之)。
其后,朱高煦屡不就国,多次改封,最后封于山东乐安州。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仁宗。仁宗在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一日立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仁宗当了10个月皇帝,于洪熙元年5月病崩,太子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改明年年号为宣德。
朱高煦在乐安州,闻朱棣崩,蠢蠢欲动,10个月后,明仁宗又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奔丧,即阴谋从路上伏击,因仓促而未能得逞。明宣宗对朱高煦仁至义尽,但其仍没收敛,于宣德元年8月起兵反叛,打“靖难”之名。
明宣宗召群臣应对,有提议派阳武侯薛禄前往征讨,而大臣杨荣则主张亲征,夏元吉也表示赞同,明宣宗定夺,率三大营五军将士亲征朱高煦。明宣宗一面派人到乐安城宣诏,晓以利害,令其投降;一面大军直抵乐安城下,重重围困。朱高煦被迫出城向宣宗请罪。朱高煦之乱遂平。
或许是感念他在靖难之役,立下的诸多功勋,诸多辛苦却能没得到心心念念的皇位,又或是宣宗皇帝比较在意自己的仁爱之名。
宣宗朱瞻基抓住了自己的二叔之后,并没有直接痛下杀手,而是将他关押起来,准备囚禁一生,这样一来,也可以让自己得到了宽仁之名!
而事实上,不论是当时的史官还是天下百姓,对宣宗皇帝的宽容大度都大加歌颂。
据说有一天,宣宗皇帝闲得无聊,便想起了造反兵败被抓起来了的朱高煦,朱高煦同学可是一点都不乖,这么大人了还玩小孩子的游戏,趁皇帝小儿不注意的时候,勾了宣宗一腿,让宣宗跌了一个大跟头,估计当时朱高煦非常得意的笑了。
这可是谁都没干过的,也是谁都不敢干的淘气事情,作为手下败将,朱高煦终于赢了一次,绊倒了自己的侄子宣宗皇帝,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但是作为囚下之臣还不老实,还要干坏事,还要干这么恶心的事,自然是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的。
宣宗皇帝摔了一跤,搞的颜面不存,愤怒之余,自然要大大教训这个叔叔才行。于是,叫了一个大力士举了一个三百斤的铜缸压在了朱高煦的头上,但是朱高煦力气大得很,并没有被这个铜缸给压扁、压倒、压碎。
朱高煦可是个真正的军人,行伍出身,跟着他老子成祖皇帝戎马沙场,小小一个三百斤的铜缸岂能就压垮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朱高煦?朱高煦昂首挺胸,硬是将这个三百斤的铜缸给顶了起来,这不是驳宣宗的面子嘛,但是朱高煦显然已经视死如归了,不能活得精彩,就要死得轰烈。
朱高煦也是一个王者,他有他的尊严,他不能屈辱的再这样活下去,所以,朱高煦并没有求饶,宣宗皇帝命人往铜缸里面加了大量的木炭,然后将木炭点燃,木炭燃烧得很厉害,个把时辰便将铜缸熔化,朱高煦就这样丢了他的性命。
朱高煦死了倒没什么,但是汉王这一脉的子嗣,也跟着遭到了覆灭之灾。
根据史料记载,朱高煦在第二次造反之后,被他的侄子,也就是当时的明宣宗朱瞻基软禁在西安门的逍遥城内。除了朱高煦之外,连同朱高煦的所有妻子儿女全部都关在里面。
在一次探访中被朱高煦一脚踢飞而被活活烧死,在朱高煦死后,朱瞻基并没有放过他的家人。朱高煦总共生了十一个儿子,其中长子早夭,另外十子全部被朱瞻基斩草除根杀害了,因此到此为止,朱高煦的后人算是被杀尽了。
如果说从这个方面来分析的话,性格冲动而又鲁莽的高阳郡王朱高煦,忍不住自己的男女方面冲动,想要强占这名宫女,而又顾及着自己守孝期间不能宣淫的忌讳和规矩,面对这名宫女,选择了灭口,倒也说得过去。
但问题是,杀人的办法有千百种,高阳郡王朱高煦怎么会选择这般粗鲁而又明显的办法呢?
毕竟眼下的燕王朱棣正在这样的削藩节骨眼上,作为儿子的高阳郡王朱高煦,但凡有点脑子,不会也不愿意给自己的父王留下这样的麻烦。
心里怀揣着这样的诸多古怪和疑惑,刑部尚书暴昭和张丹青终于等来了燕王朱棣父子二人。
垂头丧气跟在燕王身后的朱高煦满脸通红,脸上还有清晰的几个巴掌痕迹。
想来一定是受到了燕王朱棣的“耐心”开导。并且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教训和人生痕迹。
事实上,自视甚高的燕王朱棣乍一听闻此事,当场活剐了朱高煦的心思都有,只不过即便是宰了这个不孝子也无济于事,毕竟这个桉子,动静闹得如此巨大。
总得搞出个水落石出,才好向朝廷交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