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扎着朝天小辫子的倭人,其他的不好说,可铸炼金银的水准那倒是没得说。现在这两年,明人也学得会了,甚至可以炼出来比倭人做的还好,不过为了维持金券银票的价值,仍铸得和从前一样。
萧阁台对徐阁老说了,倭人虽然不大好,可铸银的手艺了得,我泱泱大国不必连这点风度也没,咱这就叫技术引进。啥叫技术引进,徐阁老不大懂,不过技术和引进分开来,还是懂的,合在一起,也就那么个意思。
至于金银铸得比以前好,萧阁台也说了,总用一样的金券银票,日子长了总是不好。若是真铸得好了,以后重制几版新模样的金券银票,到时候十张老银票换九张新银票,金银的成色也再上一准。也防着年头长了,有人能做出差不多模样的假券来,这是好事。
到底是好是坏,普通的商户也管不了那许多,可毕竟金券银票用着方便,也是事实。况且如果想要金银,也大可以拿着去钱庄里用金券去换,换出来的也是水一准的成色,反倒比从前拿着金银的时候,心里头更塌实。
况且把钱放到钱庄里头,换了金券银票,不但少了许多担心,几张纸总比一堆金银更容易收藏吧,更可以有利钱拿,这简直是列祖列宗都没想到过的好事儿。商户和百姓,纷纷把自己手上的大部分金银和铜钱换成了金券银票。
而南洋和西洋的商户,若是不急着带金银走的,也都宁愿拿着金券银票去使。近两年来,据说西洋有些大商之间,也学着用大明“朝庄”的金券银票互相交易了。
来自南洋和西洋的金银,源源不断的朝着“朝庄”金库房里头涌进。
至于这回新印出来的金券银票,在没有收到金银之前,自然也是一张都不能兑出去。这些金券银票,都是给西边准备的。
户部早就下了文书,凡是在大明的边市交易,一律只许用金券银票,上个月底,把归化也加了进去,若是要换金银,只能等交易完了自个去换。
嘉峪关内的肃州,也是新开了朝庄的分行,大军西进,只要是能用金券银票的地方,绝不用金银。而且,据说肃州也要和大同一般开边市了。
萧阁台私下说过,绝不把西边来的金银,再漏一丝一毫出去。真的一丝不漏,当然是不可能,但是想要逼着西域诸部也学着用金券银票,倒也是不争的事实了。
户部和朝庄里的掌柜们,连日连夜的加班加点,为的就是算出个大约需要备下多少金券银票,那些地方能直接用上,又有哪些地方非用金银不可,金银又该是要准备多少。
不过,无论是农,商还是钱,使起力来都得有花费,这又是萧墨轩说的最后一个字“财”。
这个财字,倒和前面三个字不同,得从太仓里出。
好在大明这些年积累,也有了些底子。海瑞海关长那里的海关,是个大头,每年大几百万两的税银不在话下,眼下更是有突破千万的势头。
海关长铁面无私,是整个大明朝都出了名儿的,当年连皇上都敢骂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给你开后门,人家后头还有当今的皇上和萧阁台撑腰。
除了海关外,各地的商税也是节节高涨,相比之下,农税倒还降了三四成,可总的算下来,比起嘉靖四十年,各地加上太仓能收到的赋税,足足翻了一番还略微冒头。
自从隆庆二年后,京官欠俸的事儿也再也没有闹过,不但如此,京城内外的官员们,俸禄还涨了一倍,若是能得个吏部的优考或者良考,不但升职有望,年前还有奖钱发,足可以过个大大的肥年。当然,若是科察被评个下等,那便是想也不要想了,赶快回府邸收拾包袱,准备搬家吧。
好在优良中下,下等毕竟只占一个字,只要小心些,总还是得优,良的机会大些。
无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行走的商户,或者是衙门里的老爷门,只要不是懒得抽筋了,都是腰包鼓鼓。遇见赋税徭役,也不像往常那般避之不及。
这回要去西北的两万马军,人还没出关,就一人先支了十两银子的饷金,步兵则是五两,听说若是得胜,更有重赏。向上回跟着李总兵打全宁的那两千多人,一半都升了官,最少的也打了几十两的赏。
肃州城下,十多万大军士气高昂,人人求战。
从各地到西北的大道上,运送粮草和辎重的队伍也是络绎不绝。
钱财是花出去的才叫钱财,若是只堆在官仓和私窖里头,那只叫东西;若是一个朝廷让百姓不敢使出钱财,哪有脸面继续收着百姓的赋税;而朝廷的钱财,真转回到了百姓手里,而不是被上上下下的找着借口私墨挥霍,那才使百姓真敢去使出钱财,萧墨轩如是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