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黄金山炮台于1880年11月开工修建,至甲午战争前二次扩建,是旅顺口诸炮台中最大的一个。甲午战争过后,光绪再次对黄金山炮台进行改建,整个炮台用混凝土、砂子、卵石灌注而成,混凝土墙壁厚度均在1.5米以上。4门305毫米火炮被运上山,火炮下扩建的三个弹药库也安装了滑车以便于弹药的搬运。
改建之初,朝堂反对的声就没停止过。朝中大臣都认为,甲午之战旅顺之所以失守实为陆战不利而致,不必加强海防而靡费粮饷。光绪跟本不听一意孤行,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改建黄金山炮台。仅仅一年所有扩建工程就已经结束。而事实证明光绪是有先见之明的。
威特赫夫正无奈的看着黄金山炮台叹息。三天了,他的舰队对旅顺发进攻击已经三天了。三天前他带领着俄国远东舰队来到旅顺外海,原本打算借口船支损坏须要进港维修,再突然发难夺取旅顺。为了这个计划,海参崴不仅特意调了二千陆军士兵分批进了威海卫,还秘密运来了一批枪支。清国拒绝俄国舰队入港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他认为自己打着修船的借口硬闯进去就行。必竟俄国是强大的,强大到整个欧洲都要听取俄国的意见,欧洲宪兵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弱懦的清国人还不敢招惹强大的俄国。没想到的是,他的舰队才靠近旅顺就遭到了警告的炮击,清国人还真敢开炮。当305毫米炮弹在海中爆炸之后,他不得不停下了船支。可是,就连他派过去谈判的人都没能进港,一艘巡逻艇接待了他的使者,然后带回来一句话:想修船去大连,旅顺概不接待。
羞辱,清国人羞辱了他。威特赫夫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恼羞成怒的伟大的俄国远东舰队司令下令击毁眼前那小小的巡逻艇。并且命令舰队对旅顺展开攻击。
愿望是美好的,事实是残酷的。惊吓中的巡逻艇安然无样的躲回了港内,而远东舰队却付出了一艘轻巡舰被击沉的代价。305毫米炮弹在那艘轻巡洋舰上仅仅一个爆炸就彻底断送了这艘军舰的未来,可最令整个俄国远东舰队愤怒的是。派去搜救沉船的小船竟然也遭到了炮击,威特赫夫在指挥仓内指着旅顺破口大骂:这是不道德的。
威特赫夫想过很多办法,白天强袭不成就改在晚上偷袭。可当夜幕降临后,数盏粗大灯光在海面上来回巡视让他蓄谋以久的偷袭计划破产。但这难不倒伟大的俄国远东舰队司令,威特赫夫下令称夜色强袭,双方的炮火来回射击。整个旅顺的防御支点就是黄金山炮台,只要摧毁了这里拿下旅顺就不是问题。可问题是,威特赫夫发现集中全舰队的火力炮轰黄金山似乎一点作用都没有。四门305毫米火炮的射击就没停止过,就连其它小口径火炮好像也没受影响。到是他的舰队纷纷中弹。
既然从海面上强袭旅顺不行,那就绕路。第二天清晨。俄国远东舰就出现在大连外海。大连没有强大的炮台,所以这个民用港口一枪未来的就陷落了。港口上挂着的大牌子上还用俄文写着:此处无兵,莫要无辜损毁。威特赫夫认为这里也将是俄国远东的领土,所有他就直接接收了。既然从海上不能夺取旅顺那就从陆地上夺取,就如同清日战争中的日本那样。为了增加获胜的机会。威特赫夫不仅派出了全部二千名陆军士兵,还派出了五百名水兵参加。
可是威特赫夫却忘了,旅顺是一个军港,有炮台环绕。现在的驻守清军也不再是清日战争中的那支清军,关键是他不知道,现在的旅顺还多了一个营的海军陆战队。只有轻武器的俄国士兵碰到了完备武装的清军,大小口径火炮和机枪配备完备的清军不仅仅是挡住俄国的进攻。甚至还摆出一副要包围俄国的架势。俄国人退回了大连但还是丢掉了近千的伤亡和俘虏,这时俄国人才发现整个大连不仅只是一座空城,而且没有一颗粮食。
对于俄国的伤员和俘虏,驻守的海军司令邓世昌认为应该把他们全部救治好,再交给兵部。这样,可以从兵部再换来几艘轻巡洋舰的建造名额。但是那个陆战队营长却认为。应当把他们全部送回去,过不了多久他们会被舰队送回来,正好送回去消耗他们的粮食。邓世昌认为这个说法非常正确,于是把这件事。于是第三天清晨,清军打着白旗将近千伤员送回大连。只是俄国人很疑惑。为什么所有伤员全部都是重伤?
当俄国人询问过这些伤员过后,所有俄国人都很生气。没有受伤的人都被清军弄成了重伤,要不割伤了大脚、要么打断了手骨。还让懂中国话的俄国人带了话回来:清军中现有大量伤药可供出售。只是价格涨到了十倍。
“下令舰队转向,返回海参崴。”威特赫夫失望了,当他企图海陆同时进攻旅顺的计划失败后,把所有人接上船准备离开。粮食快没有了,弹药也用的差不多了。他决定先返回海参崴补给,在大连登陆后他从俄国驻华公使馆的电报里获得了东北战局报告:俄国大军已经兵临吉林城下。只要完成补给,当他再次来到旅顺后,他一定能在陆军的配合下夺下旅顺。
“报告。”会议室的大门被推开,通讯兵出现在门外:“刚刚收到旅顺电报,俄国远东舰队于下午四时离开旅顺,包括四艘战列舰,四艘重巡洋舰(俄国二等战列舰)在内的十五艘战舰,离开时以十节巡航速度航向东北。”
通讯兵说完递上电报就离开了,而会议室内齐集的各舰舰长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